馆藏涉台文物——台湾进士汪春源诗歌手稿
时间: 2014-10-24

汪春源手稿

  汪春源(1869—1923),字杏泉,又字少羲,晚年自署柳塘,祖籍福建泉州,台南安平人。父亲汪翁牛,母亲吴氏凤。汪春源青少年时颇负才气,13岁中秀才,19岁便中举人。25岁时逢甲午战败之后,清廷《马关条约》割台议和,汪春源作为台湾举人,正在京城准备考进士,他是最早参与上书反对“割台”的人,《台湾风云》作者阎延文博士称其为“公车上书第一人”。此后黯然内渡,流寓厦门漳州,人生由此转入曲折。汪春源33岁高中进士,列名为癸卯科三甲第120名,恰好是台湾历史上的最后一名进士。1903年奉委出任江西乡试同考官,开始其在江西的宦游生涯,政声颇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汪春源离开江西官场回到漳州后加入菽庄诗社,为诗社核心社员,颇受倚重。1923年,汪春源病逝后葬于漳州。汪春源共有四子:受田、大田、福田、祈田,除福田因故早逝外,其余三子皆成就非凡,为一时之风云人物。

     厦门市博物馆藏有汪春源《菽庄主人惠赐竹杖赋诗谢》及《菽庄观菊奉怀》两首诗手稿。

  《菽庄主人惠赐竹杖赋诗谢》手稿全文如下:

  贤主相违岁月更,遥颁竹杖感云情。

  丈人荷涤栖身隐,太乙然藜照眼明。

  五十于家原礼记,一枝惠我契平生。

  长房学道曾骑此,留伴芒鞋载酒行。

  春源贡拙

  《菽庄观菊奉怀》手稿全文如下:

                        叔翁季翁两主人用庄远卿韵

  年年奉菊泛琼卮,今岁黄花胜昔时。

  韵事风流期再续,东南宾主费相思。

  万方多难离群盛,百事无成不合宜。

  他日同舟仙侣返,与公把酒蟹螯持。

  春源待削草 岁戊午十月

  《菽庄主人惠赐竹杖赋诗谢》诗后署 “春源贡拙”,无日期。参考龚显鹏《谢菽庄主人惠仗》诗中“何当宫岛同游去”句下注释:“庚戌秋从游宫岛奈良,主人曾购竹杖分赠戚友”。庚戌当为1910年。1910年汪春源正在江西安义(1907-1911)为官,而林菽庄于1914年才结“菽庄吟社”,得诗文词赋序12000余首(篇),择其佳者编《菽庄丛刻》之“虞美人诗”、“黄牡丹诗”、“七夕四咏”、“闺七夕乞巧诗”、“帆影诗”、“三九雅集诗”、“鹭江泛月诗”、“小兰亭三修禊序”等8种。可知《菽庄主人惠赐竹杖赋诗谢》诗当写于1914之后。《菽庄观菊奉怀》诗后署“春源待削草 岁戊午十月”。戊午年为1918年。

  汪春源在大陆写作了大量诗歌,惜大多散佚难觅,现唯有他为许南英《窥园留草》所作的“汪序”存世。其落款为:“岁在重光作噩(民国10年、1921年)嘉平月祀灶日,如弟汪春源拜序。”汪春源与许南英进士(近代著名作家许地山之父)是忘年交,汪春源比许南英要小14岁,所以汪春源自称“如弟”。他在许南英的《窥园留草·汪序》中写道:“春源蚤岁获交于允白许君,彼此观摩遂成益友”、“亡何割台祸起,时春源以公车诣阙上书不报,君与台帅同仇戮力,賫志不酬,恝然为蹈海之举。春源亦弃家避地,彼此流落闽南”、“辛亥鼎革,春源与君先后还山,同入菽荘吟社于鼓浪洞天者又数载”。这三句话描述了汪春源人生的三个重要阶段:一是少年的聪慧;二是“公车上书”第一人;三是辛亥革命后入菽荘吟社。

  汪春源13岁中秀才,19岁便中举人,青少年时颇有“神童”才气。他自幼丧父,在母亲的教导下长大,在童子试中名列第二。据《汪进士自述》记载:“年十四,应童子试,邑侯祁星阶师拔置第二,令入县读书”。 此后得到知县祁征祥的栽培,《台南市志》卷七“祁征祥”条有:“光绪八年,作宰台湾,得汪春源、陈润黄二茂才,即选入衙署,聘幕友李占五教之,后陈不寿,汪终成进士。”他的才华也得到时任台湾布政史、后任台湾巡抚的唐景崧的赏识。唐景崧为开发台湾,培养俊杰士子,设立海东书院,请台湾名士施士洁进士为书院山长。1886年16岁的汪春源被选入海东书院,和诗人丘逢甲、许南英等人同窗攻读,一同加入海东吟社把酒赋诗。《台湾通史·丘逢甲列传》中有相关记载:“岁试文宰生,拔其尤者读书海东书院,厚给膏火,延进士施士洁主讲。于是逢甲与新竹郑鹏云、安平汪春源、叶郑兰肄业其中”。 1888年,他和爱国诗人丘逢甲到福州赶举,同榜高中。在海东书院期间,汪春源与许南英、施士洁结下深厚情谊,因而才有晚年一同成为菽荘吟社十八子的佳缘。

  25岁的汪春源此时可谓春风得意,踌躇满志,于1895年春赴京赶考。然而,4月17日,清朝特命全权代表李鸿章,在日本马关春帆楼签订了《马关条约》。乙未割台,举国震惊,台湾人民尤为愤慨,陈信德译《台湾抗战日方资料》载有《台湾人民抗战檄文》:“我台民与李鸿章、孙毓汶、徐用仪不共戴天,无论其本身、其子孙、其伯叔兄弟侄,遇之船车街道之中、客栈衙署之内,我台民族出一丁、各怀手枪一杆,快刀一柄,登时悉数歼除,以谢天地、祖宗、太后、皇上,以偿台民父母、妻子、田庐、坟墓、生理、家产、性命,无冕无仇,受李鸿章……之毒害,以为天下万世无廉无耻、卖国固位、得罪天地祖宗之炯戒!”。

  在京举人纷纷联名上书。从4月17日《马关条约》签约到5月8日烟台换约止,前后22天,先后有在京的各省举人3000余人次共上书38件次,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空前未有的壮举。在这场声势浩大的上书中,当时正在京备考的台湾举人表现特别突出。汪春源被称为“公车上书第一人”。据《清光绪朝中日外交史料》卷三十七《上都察院书》记载,4月28日,举人汪春源、罗秀惠、黄宗鼎和台籍官员户部主事叶题雁、翰林院庶吉士李清琦等联名上书,强调台湾为东南门户,“无台地则不特沿海七省岌岌可危,即京畿亦不能高枕”;一旦割让宝岛,台民“如赤子之失慈母,悲惨曷及”;疾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康有为注意到“士气可用”,才发起十八省举人签名上书:“连日并递章满察院,衣冠塞途,围其长官之车。台湾举人,垂涕而请命,莫不哀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以一昼二夜草为万言书,请拒和、变法、迁都三者。”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事件。 此次事件后,汪春源“耻为异族奴”,举家内渡,先是住在厦门史巷,后寄籍漳州。1899年10月15日,《台湾日日新报》以《入山愈深》报道了汪春源由厦到漳的迁徙:“闻台南安平汪杏泉自乙未内渡,寓厦岛史巷,因尘市之地不可久居,近已挈眷卜迁于漳州府属,盖入山恐不深之意也。”

  根据王一凡博客内容,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汪春源离开江西官场回到漳州,后以教书为业,也常与菽庄吟社社友吟诗作赋。馆藏这二首诗手稿为汪春源在厦门活动的重要实物,对研究汪春源的人生轨迹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转自:张仲淳、林元平主编《台海遗珍——厦门市博物馆馆藏涉台文物鉴赏》,学林出版社,2014年4月。】

 

 

 

   编辑:宋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