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奕柱致林尔嘉信1
黄奕柱致林尔嘉信2
黄奕柱致林尔嘉信3
黄奕柱致林尔嘉信4
黄奕柱致林尔嘉信5
黄奕柱致林尔嘉信6 |
在厦门市博物馆里收藏着这样一封信,写信人是厦门著名爱国华侨企业家黄奕住,而收信人则是他的姻亲——台湾板桥林家的先生。当时的林尔嘉正旅居海外,却时刻心系祖国,常常以书信向亲家黄奕住询问国内的情况。厦博收藏的这封信正是黄奕住于民国17年也就是1928年写给林尔嘉的回信。信件内容如下: 菽庄亲家大鉴: 昨承翰示,对于中南董事以居外邦,相去万里,不肯屈就,谦让未遑,至堪钦佩。弟当日选举亦知亲家现在屏除世事静养为怀,本不当以此奉扰,但念令三郎已允出为互助。若是亲家以客居外国有不便之处,尽可由此改选。令三郎以承其乏,因其将来既要在沪,殊为最合也。令三郎经已到厦,所有各事曾与他接商,希勿为介。至桑梓情形,以言厦地则安谥(谧)如恒。虽前月传有渤海舰来袭,深夜互相炮击,然仅一时惊惶,该舰自退去,秩序仍复平靖。若论全国局面,则南方军事自蒋氏再举北伐以来,联阎(锡山)结冯(玉祥),步步进展,惜因日本出兵济南,意存阻挠,竟与南军冲突。蒋氏主张退让,乃日本兵得寸进尺,屠杀交涉员蔡公时,砲伤济南无辜人民,为状至惨,损失甚巨。现济南政治仍属日方操纵,我国民受此侮辱,当然愤不可遏。所幸蒋氏及国民政府要人亟抱恶辱持重之宗旨,令全国民众力取镇静态度,以促成统一,事方有济。据日来电讯,奉张已率部出关,且谓张氏本人及其部将吴俊升等,乘车欲出关时被爆客掷炸,吴当场毙命,张生死未卜云云。其北京已被南军领管,统一之期不难实现。意或南军既克北京,谅能从此先整内部,以窥敌方之能否投诚,然后再事进行也。当斯统一期近,则全局将次革新,必无复如前之纷扰。弟为国民份子,诚不禁馨香顶祝。 亲家远适异域,怡养天和,实属避嚣快事,然我国倘能从此渐趋于升平气象,尤望欢然回国,共享斯乐。念兹在兹。切盼 远驾把晤匪遥,用先布臆。即颂旅绥 念弟 黄奕住 十七年六月十一日 在分析这封信之前,首先来了解一下黄奕住其人。黄奕住先生是从印尼归国定居在鼓浪屿的爱国华侨企业家,他的一生具有浓厚的传奇色彩。本世纪20至40年代的闽南一带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想富,就学黄奕住。”他从一名小小的剃头匠发展成为民国时期数一数二的大银行家,并跻身“四大糖王”之列,经历了一番艰难困苦的历程,他的名字还被编入《世界商业名人录》中。1919年,黄奕住携巨资回到祖国,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他以厦门作为经商中心,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黄奕住回国定居后,首先得到了当时厦门绅界的首领——林尔嘉的欢迎与支持。林尔嘉把从外国人手中买来的“中德记”楼房,转让给黄奕住作临时宅第。黄奕住想改善厦门的通讯设施,林尔嘉便把自己办的电话公司转让给他。可以说,林尔嘉旅欧之前,黄奕住在为促进厦门市现代化的事业中和在与侵华外国势力的斗争中,几乎每一件事都得到林尔嘉的支持。他们还同为厦门市政建设的倡议者与市政委员会的负责人,以及鼓浪屿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会华人董事。不仅如此,后来林尔嘉的二女儿林红菱与黄奕住的四子黄友情喜结连理,于是两人成为儿女亲家,同住鼓浪屿。另外,林尔嘉的三子林鼎礼,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经济科,曾先受聘为厦门同文书院院长,后入黄奕住创办的中南银行,任常务董事,直到1945年离任。这一点,我们从黄奕住信件中也可看出。 除了对私事粗略交代,信件中绝大部分的内容都是谈论国内情势。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这个阶段新军阀各派系除了联合起来对奉系军阀作短期的作战之外,主要精力都用来进行新军阀内部的混战。其中,蒋介石军事集团依赖英美帝国主义和江浙财团的支持和援助,运用政治军事并举的手段,终于打败了其他军阀集团,于1930年冬天通过中原大战,表面上暂时地统一了中国。 在黄奕住的回信中提到两件事。一是的济南事件,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在山东济南大肆屠杀中国军民及外交官的血腥事件,也称“五三惨案”。当时南方北伐军已势不可挡,奉系所属部队纷纷北撤,北伐军开到济南,日本以保护日侨为由出兵进行野蛮干涉,济南事件由此发生。日军炮轰济南城后,蒋介石立即下令济南守军全部退出,“不留一兵一卒,表示我军对外毫无敌意”;又令各军必须“力持镇静,忍辱负重”,避免与日军发生冲突。二是,张作霖被日军炸死在沈阳皇姑屯车站附近。由于张作霖在山东战场上失势,日本政府认为他在中原已难有作为,于是多次逼迫张退回关外;同时,由于张作霖在满蒙和东北铁路修筑问题上,对日本采取不合作态度,令部分军国主义分子不满,认为张已不是“满蒙积极政策”的好伙伴了,因此决心除掉张作霖。 从信件内容上,我们不难看出,黄奕住在向林尔嘉详述国内发生的战况时,言语间处处流露出一个爱国华侨忧国忧民的情怀。黄奕住虽然从小就出洋,但对于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丝毫不减,当他身处国外时,无论是外国政府的威逼利诱,还是朋友的劝导,他都严词拒绝或婉言谢绝,坚决不加入外国国籍。在印尼时,他拒绝加入荷兰国籍或日本国籍;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侵略军蚕食中国领土,侵略锋芒逼近厦门,有人劝他加入外国籍,寻求外国庇护,以免生命财产受损失,他仍回答:“绝不加入外国籍,依赖外人……共赴国难,何惧之有。” 收信人林尔嘉同样也是如此。他在国事、政事的风云变幻中明辨是非,择善弃恶。甲午国殇后,他保持民族气节,终其一生坚决拒入日本国籍。1915年袁世凯妄图复辟称帝,福建省的权贵们举荐林尔嘉为福建代表,请他晋京呈奉拥袁当皇帝的“劝进表”,而他却坚不从命;民国年间,面对军阀混战,时局动荡,他亦洁身自爱,虽军政当局争相拉拢,也绝不与其同流合污。 1924年秋初,林尔嘉启程赴日转欧,足迹遍及英、法、德、意、奥、荷兰、瑞典、挪威、丹麦、西班牙、比利时、土耳其等三十余国,访胜迹,采风化,直至1930年归国。林尔嘉虽旅居海外,但与妻儿、朋友有大量的书信来往,时时关注国内情况,在军阀混战时期将祖国战况系于心上。 1937年,日寇入侵,林尔嘉与黄奕住为抗日战争捐献大量经费,拒绝利诱入日籍,直至日军将占领厦门时,他们只得避居上海租界,闭门谢客,以全名节。在时局动荡时期,他们时刻将民族气节放在首位,不为列强的威逼利诱所折腰,为国家振兴出谋划策,热衷慈善公益,如此富有民族责任感的实业家尤值得人们尊敬。林尔嘉与黄奕住二人可堪表率。
【本文转自:张仲淳、林元平主编《台海遗珍——厦门市博物馆馆藏涉台文物鉴赏》,学林出版社,2014年4月。】
编辑:宋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