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山遗址发掘的收获
时间: 2016-08-08
 曾山遗址位于厦门翔安区马巷镇山亭村琼头组的曾山南坡上, 2008 1225~2009825,为配合厦门东通道建设,厦门市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实际发掘时间120天,共发掘面积1500多平方米。这次发掘有以下的主要收获:

  1、 获得明确和清晰的层位关系,对该遗址堆积及其形成情况有了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第(1)层为灰褐色砂土层,现代层,此层下发现有清墓3座。第(2)层为黄砂土层,明代层,此层下发现明墓3座。第(3)a层为灰褐色土,宋代层。此层下发现宋代房址7座和水井1口,其中F1保存最为完整。 第(3)b层为红褐色土,宋代层。此层下发现宋代房址3座和水井1口。(3)b层下即为生土。

  2、 发现和清理古代宋代房屋10座、水井2口、灰坑5个、明清墓6座,出土大批各类文物、标本。

  遗址上有大量的倒塌建筑堆积,出土难以计数的板瓦、筒瓦、瓦当、花纹砖以及铺地的红砖等和大量陶瓷片,其中瓷片包括众多的瓷器品种,如青瓷、青白瓷、黑釉瓷、酱釉瓷、三彩瓷等,瓷器主要有厦门同安汀溪窑的青瓷碗、盏等和建窑的黑釉瓷碗、三彩瓷烛台等,淅江龙泉窑的青瓷瓶、双耳瓶等;陶器有瓮、罐、碗、盘、花纹砖等;此外还有铜镜、簪等以及开元通宝、元丰通宝、绍圣元宝等。

  3、 这次发掘是为了配合厦门环东海域大道的建设而进行的抢救性考古发掘。 这也是厦门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考古发掘,是我国沿海地区宋代考古的一次重要的发现。

  4、 发现的宋代房址10座,代表着早晚两个发展阶段。早期的以F3为代表,受到严重的破坏,房间地面铺灰砖,而F1则为晚期代表,也保存最为完整,它的前部已被破坏,但仍能看出天井和水井的情况,其中水井(J1)为砖砌的深水井,井内径0.48米,外径为0.68米,距今地面约深8.2米。它是先挖竖坑到含水层后即用红砖从井底层层砌筑井壁,直至井口。此井的设计和建造十分科学,比过去在海沧上瑶村发掘出的用井圈和红砖结合的北宋水井更为进步,如在井的下部用砖砌成“人”字形结构的井壁,使井壁四周布满空隙,有利于地下水渗入井内;而在井的上部,则用红砖错缝叠砌井壁,井圈外还充填灰黑色胶泥,以防止上部雨水等渗入井内,以保证用水的卫生。井底出土青瓷壶、石网坠等。 其中房址(编号F1)面宽3间,进深2间,现存大厅前的廊道、大厅及两侧的寝房。大厅地面和门前廊道均铺红方砖。大厅中后部左右两侧有的隔断短墙,原当立有屏风。在此不远的地面上出土青瓷香炉、宋三彩瓷瓶状蚀台,与后代在厅中放置供桌、供台、祖宗牌位的情况相同。可以看出地面铺红方砖等以及房屋结构、用途等均与清代闽南台湾型传统建筑完全相同。

  5、 这是我国首次用科学的发掘方法第一次揭示出闽南台湾型古代建筑及村落的面貌。这些房屋全部用红色的方砖铺地,房屋有厅和左右次间,其中在厅内出土一套祭祀祖宗的器具,如宋三彩烛台、青瓷钵等。院内有水井。房屋的结构与中原地区的建筑类型相同,反映了闽南台湾型古代房屋源于中原的史实。此外房屋的叠压打破关系复杂,说明当时人们曾在此长期居住。房址的平面布局已与现今闽南台湾型建筑的平面布局基本相同,反映闽南台湾型建筑自宋代以来一脉相承。过去有学者在《厦门古代建筑》中提出了闽南台湾型建筑的概念和主要内容,这些建筑是我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优秀代表,主要有民居和宫庙等。它们布局对称和谐,装饰手法多样,建筑精致而美丽富有文化韵味,在我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是构建闽南台湾文化区的主要特色和重要文脉所在。但对它们的起源及传播,学术界一直未能明了。这次发掘表明至迟宋代厦门等闽南地区已有地方特色较为分明的闽南台湾型建筑。

  6、 从古至今,厦门与台湾关系极为密切,明末清初,郑成功以厦门、金门为根据地抗清复台,清代前期,厦门与台湾为同一军事管辖区,尤其是在1683——1784年,厦门是大陆和台湾对渡的唯一港口。这些难得的建筑又是可以确证的目前所发现最早的闽南台湾型建筑,因而它们对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特别是闽南台湾型建筑的源流,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7、 发现的房址地面均铺红色的方砖,此外还发现有宋代模印的花纹砖,图案精美而复杂;砌筑水井的砖也饰有斜线三角纹;房基下布列陶制排水管等都说明当时厦门地区的乡村建筑设计科学,质量高,而且相当精美,就算是偏僻的海岛居民也有相当高的生活水准和审美观念。

  8、 从房屋布局及分布情况看出,这里的房屋依山布列,均向坐西北朝东南,形成较为完整的村落,它们的墙基都叠压在宋代最晚的地层(3)a下,也就是说此层为该遗址最晚期房屋的废弃堆积,从出土瓷片等看,当属南宋末年的堆积,从层位可以看出曾山遗址的最晚一期房屋毁灭于同一时期,联系到厅内出土物的分布情况,加上厦门发现这同类遗址有6处之多,出土的瓷片和砖瓦大体相同。根据史料记载,南宋末帝赵昺等人当时就是沿着厦门沿海一线南逃。南宋末年,厦门地区战火不断,因而这些村落的毁灭当和元朝灭南宋的战火有关。

  9、 遗址出土的瓷片种类丰富,不仅有属本地南宋时期汀溪窑的青瓷产品,而且有浙江龙泉窑的青瓷瓶、双耳瓶等,还有福建建阳建窑的碗、三彩瓷等。这些瓷器大多制作精美,质量相当好,既反映当时的瓷器产品在全国各地流通的情况,也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达。

  10、 曾山遗址地处曾山的南坡,背山面海且向阳,便于耕种和捕捞,非常适合人类居住和生活。出土的铁农具及大量的海蚌、贝、螺等,而且发现较多的陶网坠,形制大小不一,说明当时鱼网不仅有挂网,还有拖网,说明当时农业和渔业都相当发达。这次发掘使我们对宋代沿海地区的人们特别是厦门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了更多的了解,特别是确认了沿海岛屿当时也有较发达的农业,说明我国古代农耕文化的广泛性。